武汉理工大学bbs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指南

[复制链接]

220

主题

320

帖子

142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4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9 21:16: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
报考指南


学校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国家海洋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60多年来,学校共培养了40余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50452人,其中本科生36754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2471人、留学生1227人。
        学校长期的育人实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确立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学校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卓越人才。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83万册。现有24个学院(部),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现有教职工5493人,其中专任教师320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面向全球聘任的战略科学家23人,国家“千人计划”21人、“万人计划”5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青年)教授1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 人。
  学校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有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学科、工程学科、化学学科和物理学科4个学科进入了世界ESI学科排名的前1%。现有本科生专业89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8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个。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7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3个、国家国际化示范学院1个、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1个。
  近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全国优秀大学生代表,2人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5人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3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称号,7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年来,学校在多项全国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中成绩名列前茅。2016年,大学生学科竞赛获省部级以上奖项376项(其中国家级奖181项)。其中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获奖总数居全国并列第二位;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总数居全国第四位、湖北省第一位;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三位;学校连续7年以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湖北省“挑战杯”(创青春杯)。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5年保持在95%左右。
  学校在新材料与建筑材料、交通与物流、机电与汽车、信息、新能源、资源环境、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等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水运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0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建有交通运输部内河智能航运协同创新平台、湖北省汽车零部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安全预警与应急联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3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联合研究中心199个。2010年以来,学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励14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9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3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战略科学家、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建立了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功能薄膜新材料先进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等4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材料复合新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环境友好建筑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09年以来,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日本的著名高校建立了14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平台,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南安普顿大学高性能船舶技术联合中心等。2016年,学校与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合作建立的首个海外校区正式运行。
  学校2013—2015年连续三年入围 THE 亚洲大学百强榜,2013—2014年连续两年进入 THE 世界大学400强排行榜。2016年,学校进入THE世界大学980强排行榜和亚洲大学200强排行榜、QS亚洲大学350强排行榜、US News世界大学750强排行榜、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排行榜。

雄厚的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引进和造就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创新团队为重点,先后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 “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计划”、“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5551人才工程”、“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 中青年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努力建设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截止到2017年03月31日,学校现有教职工5493人,其中专任教师320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829人,副教授144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19人、“万人计划”5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青年)教授14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15人,省政府专项津贴3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0人。学校大力实施人才队伍国际化战略和“15551”人才工程,聘任了战略科学家23人,学科首席教授49人,产学研特聘教授26人,特色专业责任教授41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117人。
        学校以“211工程”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材料、交通、汽车相关学科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完善学科结构体系,引领学科整体发展;突出建设重点,实施分层建设;以工促理,依工强文,构建学科发展新格局;加强部门协调,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多元资金保障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学科管理,实现学科建设的整体发展;为学校“两个一流”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截止至2016年12月,我校材料科学、工程学(含船舶与海洋工程、机电与汽车工程、土木工程、资源与环境工程等)、化学和物理学等四个学科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标志着这些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
齐全的学科门类

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表

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学术夏令营活动
一、活动时间
2017年6月--7月(具体安排见各学院夏令营方案)


二、举办学院
材料学院、交通学院、能动学院、汽车学院、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物流学院、体育部

三、活动对象
具体见各学院夏令营方案

四、优秀营员优惠政策
具体见各学院夏令营方案

五、报名时间、条件及方式


“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申请条件及优录政策
       “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申请条件按照各招生学院官网公布的2018年“具有突出创新能力”考生选拔细则执行,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学院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并参加学院考核。
       获得“具有突出创新能力”资格的学生,第一志愿选择报考我校,且初试成绩达到第一志愿专业国家复试分数线即可参加复试,复试合格即可录取。
硕士研究生奖助学金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在校全日制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奖励标准为2万元/生·年,获奖比例3%。
2、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用于奖励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硕士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1.2万元/生·年,获奖比例30%;二等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0.8万元/生·年,获奖比例40%;三等学业奖学金奖励标准为0.4万元/生·年,获奖比例:新生30%,老生20%。
3、研究生卓越奖学金。研究生卓越奖学金为吸引优质生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而设立,硕士研究生卓越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2.2万元/生·年,资助年限1年。硕士研究生卓越奖学金每年择优资助200人。
4、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用于补助研究生基本生活支出,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我校无固定收入的全部全日制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0.6万元/生·年,每年按10个月计发。
5、“三助”岗位助学金。学校设立研究生“三助”岗位助学金基金,用于资助研究生从事“助教、助研、助管”工作。
研究生创新项目
       学校依托“国际协同创新平台”、“国家协同创新平台”、“行业协同创新平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以及“学校协同创新平台”五大协同创新平台,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国际会议资助项目”等,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通过优秀学位论文培育项目和自由探索项目,支持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创新研究和竞赛。


武汉理工大学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
研究生双学位项目
        培养模式:采用“双校园+三阶段+双学位”培养模式,即学生先在武汉理工大学进行半年(或一年)的课程学习及英文培训,再到威尔士三一圣大卫进行一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符合三一圣大卫大学硕士学位申请条件的可以获得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的硕士学位;回国后再继续武汉理工大学的课程学习、毕业论文或设计,符合条件者获得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奖学金资助:享受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50%的学费减免,享受1-5万元人民币/生的奖学金。
招生计划:具体见2018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创新菁英计划”联合培养项目
       “创新菁英计划”是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与北京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设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
      培养模式:采用“双课堂、双导师、双身份、双考核”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全面扎实的理论学习、系统优质的创新教育、严格高端的科研训练、创有所值的经济回报、跨校多科的交流协作、知行合一的人生旅程。
       奖学金资助:联合培养期间给予硕士研究生每月5000元科研补助,博士研究生每月8000元科研补助,表现优异的给予奖学金。
      招生计划:每年在我校选拔30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智慧教室智慧课堂
       研究生课堂是学生能力训练的场所,是闪耀着智慧火花的高效课堂。智慧教室和智慧课堂是目前研究生课堂最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模式。利用智慧教室提供的强大教学功能,发挥老师智慧、提供教学智慧、增强学生智慧,不断促进研究生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智慧教室建设开始于2015年,目前已投资近500万元,总共建设了30间不同类型的智慧教室,其中:通用型智慧教室25间,远程交互智慧教室4间,多功能高清录播教室1间。用于研究生日常教学、国际化课程、跨校区远程交互教学、网络视频公开课、在线课程录制和远程视频会议,为研究生提供了优良、高效的学习环境和智慧空间。
研究生竞赛情况
       学校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重点组织研究生参加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赛事,对参赛获奖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及课外学分等方面给予成果认定。
       近两年,我校研究生在多个国际大赛中斩获奖项,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赛事中获全国三等奖以上奖项共计44项。
研究生创业情况
       学校积极扶持研究生创业,设专项创新创业资金,出台《创业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举办“理工合伙人”研究生创业挑战赛,资助35支研究生创业团队共计176万元。
创业典型:
苏超超:武汉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研二学生,成立武汉由米定制科技有限公司,所创企业取得营业额近1000万,获得共计300万元天使轮融资的成绩,荣获2014洪山区创业先锋,项目入选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大学生专项,武汉市大学生技术创新项目等。
      彭凡:武汉励合化学新材料有限公司CEO,博士在读。曾获湖北省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获18万奖金支持,当场获得东湖创投注资300万。荣获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银奖,公司现年产值近2000万。
       谢飞:武汉市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办者、副理事长。2013年11月1日创建武汉市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4年中心已经获得收入逾百万元,专职员工20余人(其中应届毕业生5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荣获创青春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赛银奖、第三届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武昌区政府奖学金-创业奖。
研究生品牌文化活动
       学校致力于研究生和谐导学文化建设,打造了一系列高品质的研究生文体活动,丰富了研究生课余生活,有效促进了研究生导师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互动,提高师生协同创新水平。
校园风景
学院(部)联系电话及网址


转载自: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招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汉理工大学论坛  

GMT+8, 2025-7-5 23:21 , Processed in 2.57845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